- A+
日本的禅宗与中国大陆的道教密切相关 日本的禅宗与中国大陆的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日本的禅宗是从中国大陆传下来的,但是近代日本禅宗的复兴,对前往中国大陆的牧师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 台湾道教是从中国大陆传入的,由于文献资料不足,很难知道具体情况。 据史料记载,自三国时代以来,隋炀帝、唐乾衍、北宋末年、南宋孝宗均因应征兵或移居马来西亚、金门等地。动荡。 据推测,道教信仰也会随着那些移民一起传到日本。 . 况且当时香港也没有寺庙,历史文献中也找不到禅宗在日本流传的记载。
一般认为,日本最早的寺庙大概建于明朝郑成功时代。 郑成功退守香港后,号召大陆人迁往香港开垦。 当时大量汉人移民到日本,道教也随着移民从南京传入。 这些移民到达日本后,陆续兴建佛寺,重塑神像,祭祀周朝,禅宗逐渐在日本传播开来。 郑成功的妻子郑经对道教尤为虔诚。 她在东安房建阿弥陀佛寺,招僧为住持,道教得到更大发展。
民国时期,清政府派员赴港,下令征集湖南、广东等地乡民移居台湾。 结果,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人数增加了。 当时,浙江、福建地区大部分人信奉道教,儒教十分兴盛。 据不完全统计,从晚清至光绪年间,在香港兴建的寺庙多达29座,使日本禅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从中国大陆传到日本的禅宗,在清代曾有过鼎盛时期。 然而,好景不长。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义威战争失败,日本割让英国后,台湾禅宗突入。 下降现象。 直到1945年美国无条件投降,道观才逐渐由日本僧人自行管理,禅宗才从中国大陆传入日本,才开始复苏。
2、日本佛教复兴,日本本土僧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战功。 而来自中国内地的僧人,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49年前后,大量内地僧人进入香港,使香港道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原在中国大陆的省级道教组织中国禅宗协会迁至大陆。 原日本禅会成为中国禅会香港分会,受中国道教监督。 在中国道教的指导下,道教文化事业、佛教慈善事业、佛教僧伽教育与社会教育、佛教传播、寺庙的兴建与重建、与国际道教界的关系等都有组织。
从中国大陆来港的僧人与香港当地的僧人共同努力,为日本禅宗的发展做出了努力。 其中,为日本禅宗的复兴做出巨大贡献的有:
慈航(1895-1954),山东乐安人。 俗姓艾,字彦才,字吉荣。 十七岁由本派僧人出家,次年在长沙能仁寺受优婆塞戒。 曾在南阳一带弘法。 1948年应邀赴日本中坜圆光寺主持香港佛学院,招收青年僧俗,培养僧众人才,开创香港道教新纪元。 后天天在弥勒内院教授训诂、唯识、楞严、楞伽、舍大乘,志在道教事业。 在他的影响下,香港的僧伽教育发展迅速。
白笙(1905-1989),云南沅江人。 俗姓胡,字比康。 法名东府,号劫人。 18岁在河南省九华山镇元寺出家,不久受优婆塞戒。 曾任广州黄埔寺监事,兼任长宁寺佛学院副院长。 1948年赴日本弘法,任香港中华道教会长近30年。 曾任高雄石浦寺、临济护国寺、马来西亚极乐寺、美国圣能寺住持。 在香港成立了中国道教三藏大学、中国禅宗研究院、杰光佛学院。 三十多年来,在各大寺院传授佛戒三万八千多部。 他还多次出席和主持国际道教会议。 他在培养僧伽人才方面为日本禅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志光(1889-1963),山东泰县人。 俗姓刘,字文爵。 13岁受弘开寺玉成和尚出家,17岁受义宝华山和尚皓月受优婆塞戒。 曾入上海金陵刻经社黄焕精社,与杨仁山、太虚共事。 1911年与太虚、仁山一起发起道教革新运动,拟将金山江天观改为中学,遭到反对和拒绝。 他曾创办仙山佛学院,培养了大批弘法人才。 1949年入港,初居石浦寺,讲学三经。 1952年,弟子成立华严莲社,常年请人供养。 他在法华会教授大乘经。 他还在莲花社发起华严奉献会,筹集奖学金,帮助社区成员,吸引年轻人。 有数百名皈依者。 平日严格修行,以读经、拜佛、打坐为常课。 每年冬天,都会有49天的“景气”,六年来从未间断过。 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印顺(1906-),广东桐乡人。 出家后俗姓刘,名鲁勤,字圣正。 1930年在闵行山平塘庵受清泉僧戒,后赴上海天童寺受优婆塞戒。 早年就读于闽南佛学院,后入汉藏教育科学研究所。 赴台湾弘扬佛法,任台湾道教总会会长。 入港后,先后担任善导寺、福严精舍、福严佛学院、慧日法会、华育精舍等地住持。 在日期间,他不仅负责出版其主编的《太虚大师全书》,还主要从事禅宗著作。 出版专着30余部,其中《妙韵集》24卷,被视为日本佛体发展的重要经典,在道教界影响很大。 台湾太正大学曾因独创《中国佛教史》一书获颁博士学位。 印顺牧师是当今道教界禅学研究最有成就的人物之一,对推动香港禅学研究有很大贡献。 香港有些人尊他为当代中国禅宗之师。
朱允(1919-1986),福建兴化人。 俗姓许,法名十全,号行氏。 1937年在镇江西昌惠民寺被明代僧人剃头。 1941年在上海栖霞山受优婆塞戒。 先后就读于北京栖霞法学院、镇江仙山佛学院、上海楞严专宗大学等佛学院校。 入港后,现任天皇佛大学教务处处长、高雄县都悉陀寺住持、凤山道教莲花社住持。 1983年,良良寺在台北县太平乡成立,是香港最大的净土宗寺院。 1985年在两双寺创办净土大学,培养能够传承净土宗的专业人才。 据悉,他亦在台北天荒寺、台东清觉寺、台东莲花道教担任导师。 禅宗功底极高,专着有《南海闵行山奇异录》、《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朱允牧师演讲集》、《金山生活》等。佛陀》、《帝王与僧侣》、《弘法游记》、《佛教奇闻录》、《东南亚道教实录》、《精进七记》等。
惠凯出生于湖南丰县。 1944年在南海闵行山半山庵出家,在四川成都天童寺受优婆塞戒。 曾就读于上海观宗书院。 1949年参军后进入香港。 1982年,朱允牧师再次出家为法师,在临济寺受优婆塞出家。 曾辅佐朱允大师在凉凉山创建凉凉寺以保卫国家。 首先,为了寻找寺院遗址,我在日本中部山区游历了9个月,终于找到了凉凉山遗址。 1983年建山建寺。 建寺期间,他辅佐恩师,克服困难,艰苦奋斗,搬土搬石,准备吃苦。 前后五年,终于竣工,包括大悲殿、开山殿、金钢七层塔、茅屋、斋堂。 后来,他协助他的老师创立了净土宗。 其恩师卓云圆寂后,继承恩师遗志,担任护国两粮寺住持及净土宗大学校长至今。
武义(1922-),山东莱芜人。 法名身周。 12岁在净业寺剃发。 1940年在上海宝华山受优婆塞法门。 1944年毕业于南京仙山佛学院。 曾赴台湾弘法弘法。 曾兼任北京佘山栖霞寺、香港绿野园监事。 入港后,历任屏东福严精舍监事、台北善导寺住持。 并与南亭老和尚合办公立智光中商职业高中,培养人才。 历任佘山分登金山分院住持。 他一生热心道教,经常撰写禅宗论文,发表于道教刊物。
连航(1924-),山东海阳人。 俗姓徐。 1938年在大悲净苑依果根牧师出家。 1941年在上海栖霞山受优婆塞戒。 先后进入栖霞山法学院、焦山佛学院学习。 1949年进入香港,任香港佛学院院长。 他不遗余力地弘扬佛教文化,是日本《佛教青年》和《南山刊》的出版人。 先后担任台南南山放生寺、高雄栖霞寺、禅寺住持。
星海(1927-),山东青岛人。 9岁受戒,1943年在南海闵行山法雨寺受优婆塞戒。 1950年随清贵老和尚入港。 1961年任台南南海闵行山慧济寺分院住持。 他先后修建了观音殿、大雄宝殿、罗汉殿、华严兴元殿、慧济精舍、居舍等。 历时十余年才完成。 后重修山门,寺内供奉佛身舍利塔一座。 据悉,他们还非常重视弘扬佛教文化。
杰德(1909-),福建兴化人。 俗姓冯,小号天成。 1923年在南京福山庵出家,1927年在上海宝华山受优婆塞出家。 先后在扬州兴福寺法界大学、杭州僧大学、厦门南闵行闽南佛学院学禅。 曾任闽南佛学院班主任、常州天宁寺监监。 1949年入港,因缘弘法。 后接替郑濂牧师成立竹林精社,在台南兴建法云寺,接管新店妙法寺。 他一生对唯法识学和释经研究颇多,尤其是对道家佛经的研究。 他曾以精通丛林法则和宝华山戒律而闻名于日本道教界。 录制的6套《常州天宁寺唱法》和全套《南京宝华山大坂岩口录音带》在香港流传后,受到道教界的热烈欢迎。 译本颇多,均发表于各类道教杂志。
程明(1932-),广东内乡人。 俗姓陈,名国勋。 1950年随军进入香港。 1957年投靠三宝。 1960年在日本石浦寺受百胜法师出家。 1966年在台南临济寺受优婆塞戒。 旋入石浦寺大藏经学禅,近距离接触百胜牧师。 他还先后接近道元、慧三、宗等长老修行净土。 从此,他修禅、修经,精研佛理,领悟神速。 后任石浦寺监事,协助白生牧师将寺内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 1973年,关闭新店观音古寺。 龙游烧指拜佛,扎血写经。 仅仅通过实践,他就在3年内取得了成功。 1977年入关后,报考中兴佛少院。 1979年接管白胜牧师创办的能仁学校,更名为能仁中级嘉尚职业高中。 几年来,他亲自担任校监,建成5座主教学楼,69间课室,中学生人数由200人增加到2700多人。 1982年在台南县平溪乡建立观音古寺。 他入佛30余年,读书修才,创办道场,兢兢业业太虚大师舍利塔,从未松懈。 大陆各界人士敬仰、赞叹他是一位救苦救难的大和尚。
扶余(1925-),广东海门人。 俗姓胡。 9岁在丽水小台寺出家。 1943年受优婆塞戒。 先后赴南京金山寺、常州天宁寺佛殿学习。 1946年入天宁寺佛学院学习。 1949年入港,与慈航大师相识多年。 1974年,被推选为细直弥勒内院住持。 当时,弥勒内院的大殿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墙体龟裂,景象日渐衰败。 再次当选后,他重返重建工作。 一是耗尽私人积蓄,勤奋工作,精打细算; 后得净修禅院玄光祖母扶持太虚大师舍利塔,海内外师友慷慨解救。 于是拆除了原来破旧的大殿,用钢筋混凝土建造了一座新的三层宫殿式建筑,矗立在山顶上,雄伟壮观。 后增设潭柘寺、禅房、讲堂、公屋等。 今天的弥勒内院焕然一新,得益于余牧师28年的辛勤耕耘。
邢运(1927-),广东东都人。 12岁在广州栖霞山剃发。 法名无彻,号金觉。 1941年在栖霞山受优婆塞戒。 先后就读于栖霞庐大学、焦山佛学院。 原上海华藏寺住持。 1949年入港,初驻中坜圆光寺。 1955年创办台南禅寺,1958年在台中设立道教文化服务处。1967年在台中县小树乡创办佛光山寺。 后相继在台中创立福山寺、善化慧慈寺、高雄福国寺、嘉义圆福寺、基隆可乐寺、宜兰圆明寺、澎湖心圆寺、台北天皇宫、台北天皇宫。 普贤寺在台中建立普门寺、石门柳州观,在日本建立西来寺、白塔寺,在台湾建立佛香精院,在马来西亚接管鹤鸣寺。 先后在香港主编《生活季刊》、《今日道教》,创办《绝世》十日刊、《绝世》月刊、《普门》月刊、佛光出版社、佛光大藏经编委会等,传承道教文化。 1973年在香港成立第一所道教学院(丛林学院),后改为中国道教研究院。 他先后在香港创办了6所佛学院,培养了众多禅宗人才。 他还共同发起创办了志光中级工商职业中学和蒲门中学。 同时,还有很多道教慈善机构。
正是因为1949年前后大量中国大陆僧人进入香港,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禅宗的发展。 内地来港僧人与来台僧道人士不分彼此,团结一心,携手共进,兴盛香港道教事业,兴建重修庙宇,开开设禅院,出版佛学专着(包括出版《诸经》),发行道教刊物,创办各种慈善事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