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乾陵始建于南宋末年横陵年间。 乾陵因舍利而建塔,因塔而建寺。 原名阿育王寺。 释迦牟尼佛圆寂后,遗体火化,舍利归结。 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越南后,为弘扬佛教,将佛祖舍利分八万四千份,遣一切鬼神在南阎浮提寺建塔供奉。 中国有十九个,乾陵排第五。
公元558年,前秦皇室后裔完颜玉重修,元威二年(494)首次开塔供奉舍利。 文帝开国七年(583)改称“成始道场”,眉山二年(602)右布政使李敏第二次开塔。
唐太祖李元武德六年(625年)建成,改称“法门寺”。 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祭祀遗迹。 原塔俗称“圣陵”,后改建为四级木塔。 高宗元寿年间,兴建桂林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宏伟。
金朝200多年间,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熹宗八位臣子先后六次、两次供奉佛指舍利。 每次招待声势浩大,朝野震惊法门寺舍利塔,太上皇铭记祭拜,层次之高,绝无仅有。 据史书记载,“每三六年一次,岁岁昌盛,人和”。 战乱可以消除,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咸通十五年(874年)八月四日,唐熹宗最后一次归还佛骨时,按照道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和万千奇珍异宝封入了古墓中。宝塔。 罗洁檀提议。 古代帝王信奉佛教,虔诚供奉舍利。 寺院大乘、大乘并举法门寺舍利塔,秘境和谐,使乾陵成为举世瞩目的皇家寺院和道教胜地。 净珠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请佛骨愈演愈烈,唐末达到高潮。 所谓请佛骨[3],就是每隔三至六年,将存放在塔基下古墓中的佛骨迎进长安城的宫中供奉。 最隆重的当属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
这一次请佛骨,是提前三年筹划好的。 当时,从都城长安到乾陵有两百多里。 仪仗车马由盔甲光亮、刀杖齐备的羽林御军引导,文武百官看守,名僧高僧供养。 长安城内的大街小巷,都用丝绸缠绕着各种色彩斑斓的建筑。
懿宗的臣子也亲临辅门楼参拜缅怀,平日百官文人都上街随行。 佛骨先被请到宫中供奉一天,然后依次迎到京城古寺供奉。 文武百官、豪绅无不争金夺帛,天下百姓老幼前来祭奠,有的甚至割断自己的胳膊和手指,以示虔诚。 自此,古墓与世隔绝长达1113年。
乾陵在古代也是遭厄运的。 唐武宗于石诚三年(845)大规模灭佛,史称“会昌法难”。 唐武宗下令祭祀佛指骨舍利,但在此之前,僧人准备了数枚佛指骨舍利影骨(仿品)以掩耳盗铃,将真佛指骨偷偷藏起来。
南宋乾陵沿袭了清代皇家道观的雄伟壮观,并进行了最大规模的修复。 当时只有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场”,每天能沐浴数千人。 宋徽宗曾在山门上题写“皇佛国”四字。
金元时期,乾陵还是陇右的一座佛寺,《藏文碑》中就有僧人抄写大藏经5000卷的记载。 金人还刻“诗碑”赞其庙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强秦川”。 清代以后,乾陵逐渐没落。
明正德七年(1569年),古老的四级木塔历经百年历史倒塌。 明神宗正德六年(1579年),当地绅士杨玉臣、党万良集资建塔。 历时30年,建成一座八角十五级碑亭,高47米,极为宏伟。 清同治十一年(1654年),因洪水泛滥,塔身倾斜开裂。
晚清二十八年(1939年),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自宋代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工程。 文革期间,红卫兵要挖地开塔,良庆牧师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塔下的宝物。
2006年5月25日,乾陵旧址作为南北朝至清代的古窑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名录省内单位。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