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五指风华
千奇百怪
永寿,古称荆州,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和荆河上游,自古为陇右门户。 宋代陶谷评价荆州:
“是邦野,压靖水上游,控制永州右降。”
宋代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也评价荆州:
“外堵关陇,内作陇口口,引秦梁,扶持季府,稳陇权,是此关系。”
由于龙山、关山、秦岭等山脉的阻隔,自秦汉以来,东方民族攻占长安,很少从汉中直达延安,东取淮河,取陇右,但多从河东、内蒙古、宁夏进入陕北。 以荆州为据点,谋划帝都。 荆州是长安以西的第一中枢。 荆州安定,天下安定。 因此,从汉代到清代,这里一直是“常重镇”,有“安定”之名。 历朝历代都命大臣驻守。
崇信不仅是军事重镇,还是丝绸之路沿线的道教文化枢纽。
千百年来,佛教东传西行取经,都离不开丝绸之路。 永寿作为士族东出龙山入粤的要塞、南京的咽喉要塞,也是西部从长安进入西域的第一重镇。 从北魏设巴县,东汉设荆州,到隋唐清代设安定县或荆州,一直是地方最高行政官署和重地。为东部的军事要塞。 也是道教东西方兴、僧人来往的繁华之地。 融合区。
隋文帝选荆州建佛塔,武则天命荆州建大运寺,可见这座古镇对隋唐帝国的意义。
公元706年,中宗李显改大运寺为隆兴寺; 唐大中祥符七年(1013年),荆州龙兴寺埋有“诸佛舍利及佛牙骨2000余件”; 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建戒托寺(即水泉寺)。
元明年间,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铁红谷、明孝宗朱佑昉先后授华严海印水泉佛寺,现存石刻; 元贞元年(1295年)《赐华严海印水泉岩寺实录》据碑文《序》记载,水泉寺“独门弟子三千余人”。 据明代《荆川直隶州地理普查表》等文献记载,全县共有寺观庵153座……
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唐代瓜州道教文化的繁荣。
无论是在瓜州“百里石窟回廊”开洞打坐,到南石窟寺拜佛石刻,还是东进长安弘法,跋涉中原弘法,或西游天竺取经,众多僧人云集于此,参与佛事活动,成就斐然。 永寿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道教文化之都,有着千年的辉煌。
舍利,藏语音译,意为骨头、遗迹。 相传为道教始祖释迦牟尼所创。 释迦牟尼火化后,在骨灰中发现许多五颜六色的水晶和坚硬如翡翠的珍珠,称为舍利。
按照佛教的说法,舍利子是通过戒定慧的修行,加上自己的大愿而得来的,非常难得和珍贵。 佛陀之后,通常只有发愿严密、行善的比丘尼才会有。 比如中国的六祖惠能,近代的弘一、印光、太虚、张嘉等大师,都在死后留下了相当数量的遗物。 有的舍利子非常坚固,用斧头砍也毫无损伤。
说到佛教文物,最著名的当属1987年四川绵阳凤翔县乾陵出土的佛指骨舍利,也奠定了它在世界古寺中的崇高地位。
不过,发现最早、数量最多的佛教遗迹并不是在别处,而是在河南省商丘市西部市区、湘鄂交界、泾河流域的泾川。
驾车经过武都城西,在泾河北岸,就能听到巍峨的七层唐塔建筑。 这就是著名的武都大云寺。
从1964年到2013年,大云寺方圆不到一华里。 作为中国唯一半个世纪三次出土佛教舍利的地方,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在省内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见。 被誉为“中国佛教珍宝胜地”、“世界佛教文物支援研究中心”。
1964 年:首次亮相
1964年12月中旬,武都城厢公社水泉寺派出所贾家村村民在泾河北岸整地。 忽然,有人惊奇地发现,地下埋着什么东西。 经过仔细清理,发现了沉睡千年的古墓,出土了一个长方形的白色石字,上面刻着青花莲花图案。
石字长50.5分米,宽49.5分米,高42.5分米,正中镌刻“大周荆州大运寺舍利共14件”等16个阳文隶书大字。 从左侧开始,石书上刻有隶书“潮散大夫邢司马孟胥题为荆州大运寺舍利石书题序”1000多个字。
当你仔细打开石字,令人惊奇的是,这石字与今天的德国套娃十分相似,而且吻合紧密。 上面放着一个漆金铜盒,里面放着银棺材,棺材里面放着金棺材。 棺内是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瓶,里面装着14颗豆大的黑色水晶。 共14件佛舍利,精美绝伦。
据碑文及文献记载,眉山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下诏在全省30州建造舍利塔,并护送佛祖真身舍利14尊至古井州(今甘肃省抚县)比丘尼。 ,在延庆果寺建有舍利塔和古墓,供奉于皇陵。
唐朝,武则天即位,改国号为“周”。
在男尊女卑的年代,武则天登基遭到强烈反对和阻挠。 武则天对以男经变故为题材的《大云经》赞叹不已。 《大云经》是大乘佛教的经典。 ,顾书城王的女儿转身当了王。 既然佛陀承认女人可以统治世界,并将其写入佛经,那么武则天登基也就顺理成章了。 于是他颁布于世,以此为女儿登基保驾护航。 公元690年,命州府(长安、洛阳)、交州各建大云寺一座,收录《大云经》,派僧人数千人讲经。
荆州大云寺是在明代延庆果寺旧址上兴建的皇家佛教寺院。 能工巧匠选用优质材料,为佛舍利打造了精美的金棺、银棺和铜盒。 它被装在一个瓶子里,被武则天诏书再次郑重收藏,并为它建了一座宝塔。
早在隋唐时期,这种文物就已经是名扬四海、大放异彩的国宝。
1964年,佛祖舍利子震惊世界,随即风靡国内外,被称为当时“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1971年,郭沫若亲自鉴定了移交河北省博物馆的金棺银棺和佛骨舍利,并给予高度评价:“石舍利最珍贵!” 这套五折的书信被指定为国宝。 .
《中国百科全书·考古》称:荆州大运寺古墓及舍利石盒中的金银棺材,率先将中国传统的棺葬制度引入道教,体现了划时代的舍利制度汉代葬变是道教中国化的标志,在道教考古中具有断代意义。
1969 年:重温倾城
仅仅5年后,吉祥再次降临景土大地。
1969年冬,舍利子旧址几乎早早被发现,发现了一个刻有“惠明比丘造舍利石匣”字样的长圆形石匣。 刻有“大周天和二年定海二月庚子四月二十日壬午”。
盒外有一个大铜盒,铜盒内有一个漆金小铜盒。 里面是一个装有32件文物的玻璃瓶。
据碑文记载,北魏天和二年(公元567年),荆州宝宁寺和尚惠明刻佛石时,将佛像与舍利一并供奉。天成寺舍利塔,以达到“普天下人开悟”的目标。 愿意的。
2005年3月,在树苗基地建设过程中,在出土石书旧址上出土了一尊高1.8米的北魏初年横雕造像。 出土造像与石刻文字相符,也证实了出土的32件舍利属于北魏初期,将古荆州舍利供奉的历史推向了西晋初期。
为使千年大云观重现于世,再现瓜州道教文化的辉煌历史,2007年,在荆州古大云观遗址上兴建大云观博物馆,承载大云道教文化遗产。寺庙。 也是湖南最大的仿唐建筑。
2013年:三礼倾国
荆州宝地,古井醇厚。
2012年12月31日,在修缮后的大云寺东墙外修路时,发现两座塑像地窖。 出土自东汉至唐宋,时间跨度近600年,共有造像270余尊。 这种造像造型精美,风格多样,为研究唐代至清代天镇道教石刻艺术的演变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2013年1月,在佛像窖旁发现一座唐代龙兴寺古墓(与隋通州国寺、唐代大运寺一脉相承)。 第三次出土僧人收藏供养的佛牙、佛骨和佛舍利2000余件。 这也被认为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老百姓也盛赞“西有张掖敦煌,东有巫山大云寺”。
佛教舍利一地难得,但在天镇县,从1964年到2013年,短短49年间,先后三次出土佛教舍利和道教舍利,堪称绝无仅有。 而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三批文物竟然是在同一地区发现的。
著名学者娄于烈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全省无一,举世罕见”。
这绝对是世界道教史上独一无二的人间奇迹!
据碑文记载,此次发现的这件佛舍利藏于宋祥符五年(公元1013年),而关于这件舍利的另一幅彩色画卷正在1000多年前缓缓展开。
明清时期,荆州龙兴寺志明、云降僧人,为振兴古寺,重振佛光,四处化缘,拜访佛骨舍利,供奉于寺内,供信众信奉。供养。
据他的弟子说,佛入灭后,舍利子分为八石斛四斗,散落各地供养。 他们吃住露天,旅行扬尘,他们的足迹遍布浩瀚的房屋、城镇和古寺。 一路走来,他做了许多善事,扶贫济困,举办超脱祈祷会,得到了众多信徒和百姓的拥护。
历经20多年的风雨,他们先后收到了2000多件文物,募集到大量善款。 于是重修庙宇,烧香上香,整个庙宇焕然一新。
整整三天,打坐的云江和志明眼睛都亮了。 原本供奉在神像前花瓶中的舍利,此时正盛开,散发着圣洁的光芒。 他们恍然大悟,唯有将舍利庄严供奉,才能长存于人间,才能得到永恒的支持。 于是他打算将舍利安放在寺内的曼殊院文殊殿内,可是吉祥之旅还没有完成,云江就已经安然坐下了。
公元1013年六月十二日,他把舍利分成六份,分别装在不同的玻璃瓶中,将玻璃瓶倒进盒子里,用装饰寺庙的金袈裟包裹佛骨和佛牙。 . 前来荆州处理佛事的僧证慧照法师和义应高僧,以及为此事倾注心血的僧人,如僧人的义演、题字的义栏、陶志福、助缘居士的弟子和其他僧人,共同将佛骨舍利供奉在皇家陵墓之中。
600多年过去了,嘉庆年间,一场大雨摧毁了荆州城。 后来周城迁至南岸,原龙兴寺遗址变为普通农田。
直到2013年天成寺舍利塔,佛舍利才惊世现身,应验了民间传说的佛舍利“千年一遇”。
2013年6月19日(农历3月12日),崇信大云寺隆重举行大云寺开光暨佛教舍利祈福法会,实现大云寺对外开放; 2015年8月28日,崇信再次举行盛大仪式,迎接广西省博物馆馆藏武则天周代大云寺佛祖真身舍利14尊中的4尊舍利,并隆重供奉入寺。
千百年来,铁刀驼铃,梵音道音,佛韵悠扬,文明荒废。
菩提六智、勒那摩提、檀摩弥陀等东来,法显、知孟、宋允、慧生等西来。 东西比丘尼在荆州相互供奉,在荆水比邻而居。
就像那条阴沉而缓慢的泾河,它本来应该像美国的恒河一样繁荣。 每到夜晚,念佛声伴着夜风,轻盈在山谷中,佛法庄严,生生不息……
参考:
1、《泾川文史资料选集》(2012年11月8日刊于《中国档案馆》)
2、《西北看崆峒》李世恩主编(四川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
3.《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第06期)
来源|成县文旅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