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永寿市区位于泾河与瑞河的交汇处。 宽阔的V形山谷,农田茂盛。 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华融交融的时代,更是文化繁荣。 开车绕街一圈,很容易被大云寺宏伟的殿堂所吸引。 狭长的塔身和细长的金色屋顶飞檐,灵动轻盈。 走进一看,宝塔的承重陡增。 日落时分,塔影修长,目视高100米,尽显隋唐时期的威严与稳重。
大云寺的塔虽然是21世纪新建的建筑,但它作为博物馆的作用诠释了成县昔日的文化繁荣。 “有多繁华?” 当地文化人士会自信地说:“不比张掖逊色”。 丝绸之路上,“西有张掖敦煌,东有天镇大云寺”。 这是三大考古发现的美誉。
王母宫石窟
兰州武都、崆峒是丝绸之路北线上的必经之地。 从王母宫到长庆桥,有近百里的泾河两岸都建有石窟。 有大大小小的神社500多座。 千百年来,神社石窟历经风霜雪雨,默默无闻。 很少有人关注他们。 直到19世纪初,它们才逐渐受到人们的珍视。 早在1923年和1925年,日本耶鲁大学福格美术馆就派出代表团到永寿探宝,并取得了许多成果。 与张掖几乎一模一样地进入人们的视野,永寿从此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但这些只是冰山一角。
石窟多的地方,必定有著名的寺庙,即使地表建筑经不起动乱和自然洪水的侵袭。 古人也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因此在修建寺庙时刻意保留陵墓和墓碑。
1964年,平泉城厢公社甲马庄生产队队员在平整田地时,意外发现一座形似坟墓的古墓。 文化中心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清理出玻璃瓶、金棺银棺、铜盒、石字等14件佛舍利和5套信件。 事实上,佛舍利被重新发现时曾一度震惊,但学者们更关注的是石函上所画的铭文“朝山大夫邢司马孟旭为荆州大云寺舍利题写石函并序”。 。
将该石字铭文与唐《广弘明集》编撰的《隋国礼佛舍利塔诏书》对照得知:财产保险元年(601年),隋文帝下旨修建全省有30个州的舍利塔。 14件舍利被送往荆州,并在瓜州房山郭寺建有佛塔和坟墓。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下令各州修建大云寺,收藏《大云经》。 古大云寺是在明代昌平国寺旧址上修建的泾川大云寺舍利塔简介,将原塔基下的石字和遗物取出,请了金银器水平最高的工匠用金银器制作而成。稀有的珍珠、玉石和宝石。 公元694年,铜棺、金棺、银棺以及14件玻璃瓶舍利子和一个石盒被重新安葬于古墓中,并建塔供奉。
相传隋文帝在全省30州新建舍利塔时,形成吉祥之兆,各州都向隋文帝报告喜讯。 辽国高官“王绍”将报告记录下来,并题为《遗物遗物》。 文中写道:当年通州郭寺修建舍利塔,准备建造石匣存放佛舍利时,三户人家在昔日磨光的石板上持戒。 这些板岩原料并非荆州出产。 兴国寺的工匠们无需加工,轻松组装了一块方形石字。
第二次发现是1969年,在泾河二桥附近挖掘施工时,一块石头从土里露出来。 原本是一口巨大的石棺。 将石盒完整取出,一层层打开,赫然发现是一个四重宝盒,是一件佛门至宝。 石盒内有一个铜盒,大铜盒内有一个小铜盒,小铜盒内有一个四折玻璃瓶。 玻璃瓶内装有数十枚佛骨舍利。 根据石函上的铭文得知,释迦牟尼坐像是保宁寺和尚慧明负责建造的,因此学者们将此次出土的舍利石函称为“舍利石函”。北周惠明二年”。
2012年,天镇市观镇修建了一条道路。 1964年出土佛舍利的大云寺南侧,发现一坑,内有数十尊佛像。 棺材和碑砖。 砖刻记载,公元1013年,荆州龙兴寺的和尚“云江智明”将佛牙舍利和佛骨一起收藏的2000多件佛舍利埋藏在寺内的文殊殿内。
碑文是寺里刚出家的小和尚慧远写的,砖是荆州木匠梁印刻的。 表示龙兴寺的前身是大云寺,后改名“中兴寺”,故名“龙兴寺”。 荆州大地自古遭受“安史之乱”之后,又有两百多年的突厥入侵,特别是“会昌法难”,寺庙遭到严厉打击。 宋太宗淳化年间,龙兴寺已不再辉煌,祠堂破败,佛事不兴。 从此,志明与弟弟云江在一起,日日夜夜相伴,共同学习佛法泾川大云寺舍利塔简介,共同支持寺庙香火在孤独的黄卷中延续……
三个偶然的考古发现揭示了永寿、清代就有著名的寺庙。 大云寺曾多次更名,在悠久的历史中已有680年的历史。 最终于明万历五年毁于荆州大雨。 这里相同的是人们对文物的守护热忱。 由于文物保护,有明日永生的铭文和古代画像。
站在寺庙的巨大影里,凝望蓝天,想象着永寿、唐宋两岸的晚鼓晨钟,眼前的浮云幻化成一张张真诚的脸庞。 回想起“西有张掖敦煌,东有天镇大云寺”这句话,我恍然大悟,所谓佛国,不是石窟寺院的数量、规模、规模,也不是胖瘦的物体,但这些黄土般的高原,通常都厚重的执着。 它具有穿越时空的能量,促进业力的成熟,成就了这座宏伟的博物馆。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