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寻踪丝绸之路】
天镇大云寺的千年传说
永寿古称荆州,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泾河上游,自古就是龙游的门户。 宋代陶谷评价荆州:“乃压荆河上游,控永州右翼之州”。
宋代学者顾祖舆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也这样评价荆州:“外阻关陇,内为龙口之口,襟引秦梁,支援吉甫,稳定龙的右侧,也是这个关系。”
由于龙山、关山、秦岭等山脉的阻隔,从秦汉时期起,东方民族逼迫长安,很少从汉中直达延安,取淮河东进,取龙游,但大多是从河东、内蒙古、宁夏进入陕北。 以荆州为根据地,谋划帝都。 荆州是长安以西第一枢纽。 荆州安,天下安。 故自汉至清,一直为“重镇”,有“安定”之称。 历代都命大臣镇守。 崇信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丝绸之路沿线道教文化的枢纽。
千百年来,佛教东传,西行取经,都需要沿着丝绸之路跋涉。 永寿舍利塔的意义,作为士族从东龙山入粤的堡垒、南京的咽喉,也是西边长安通向西域的第一重镇。 从北魏置巴县,东汉置荆州,到隋唐清时期的安定县或荆州,一直是地方最高政衙和重要场所。用于东部的军事驻守。 这里也是道教文化东西方传播、僧侣出没的地方。 繁荣之地。
隋文帝选择荆州建佛塔,武则天又命荆州修建大云寺,可见这座古镇对于隋唐帝国的意义。
公元706年,中宗李显改大云寺为龙兴寺; 唐大中祥符七年(1013年),荆州龙兴寺埋藏“诸佛舍利及佛牙佛骨2000余件”; 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修建戒陀寺(即水泉寺)。
元明时期,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铁木耳、明孝宗朱佑樘等先后赐封华严海印水泉佛寺,现存石刻; 据碑文《史记序》记载,水泉寺“弟子三千余人”。 据明代《泾川直隶州地理调查表》等文献记载,全县有寺庙、尼姑庵153处……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唐代瓜州道教文化的繁荣。
无论是在瓜州“百里石窟长廊”开窟禅修,在南石窟寺礼佛石刻,还是东行长安弘法,跋涉中原弘法或到西天竺取经,不少僧人聚集于此,参与佛事。 永寿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道教文化之都,有着千年的辉煌。
舍利,藏语音译,意为骨头或遗骸。 相传释迦牟尼火化后,在骨灰中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晶莹剔透、坚硬如翡翠的珍珠,称为舍利子。 说到佛教舍利,最广为人知的其实是1987年四川绵阳凤翔县乾陵出土的佛指骨舍利,这也奠定了它在世界古刹中崇高的地位。
然而,发现最早、数量最多的佛教舍利的地方并不是别处,而是地处湘鄂交界、泾河流域的河南省商丘市北部的崇信县。
如果乘车经过武都城西,就会听到泾河北岸那座高耸的七层唐塔建筑。 这就是著名的武都大云寺。
从1964年到2013年的半个世纪里,大云寺方圆不到一里的范围内,曾三次出土佛舍利。 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在省内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因此被誉为“中国佛教宝藏胜地”和“世界佛教文物支持研究中心”。
1964 年:首次亮相
1964年12月中旬,崇新城厢公社水泉寺派出所贾家村的队员们正在平整泾河北岸的土地。 突然,有人惊讶地发现,地底下埋着什么东西。 经过仔细清理,发现了沉睡千年的古墓,并出土了一座长方形的白色石字,上面刻着青花莲花图案。
石字中间有16个隶书阳文大字,镌刻“大周荆州大云寺舍利十四件”。 石书从左侧开始,刻着1000余字的草书:“朝三兴司马孟宣博士为荆州大云寺遗址题写石书题序”。
当你仔细打开石字时,令人惊讶的是,石字与今天的德国套娃非常相似,而且配合紧密。 上面有一个涂金的铜盒,里面有一个银棺,棺内有一个金棺。 棺材内有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瓶,里面装有14颗豆子大小的黄色晶体。 佛舍利14件,五套字母,堪称精美。
据碑文和文献记载,金唐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下旨,在全省30州修建舍利塔,14颗佛真身舍利被护送到古荆州(今古荆州)。甘肃省富县)比丘尼。 、延庆国寺建舍利塔、古墓一座,奉祀皇陵。
唐朝,武则天即位,改国号为“周”。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武则天的登基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和阻挠。 武则天欣赏以男经变迁故事为主题的《大云经》。 《大云经》是大乘佛教的经典。 ,顾书成王的女儿转身当了王。 既然佛陀认识到人能统治世界,并将其写进佛经,那么武则天登基也就顺理成章了。 武则天将其颁布于世,以此为自己以女性身份登基辩护。 公元690年,命两州(长安、洛阳)、交州各建一座大云寺,并收藏《大云经》,派僧人数千人宣讲经书。
荆州大云寺是在明代延庆国寺旧址上修建的皇家佛教寺院。 能工巧匠选用优质材料,为佛舍利打造出精美的金棺、银棺、铜盒。 它被装在瓶子里,被武则天的圣旨再次郑重收藏,并为其建了一座宝塔。
早在隋唐时期,这种文物就已是闻名于世的国宝。
1964年,佛舍利震惊世界,立即风靡海内外,被称为当时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1971年,郭沫若亲自鉴定了移入河北省博物馆的金棺银棺和佛骨舍利,并高度评价:“石舍利最为珍贵!” 这组五折字母被指定为国宝。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称:荆州大云寺古墓中的金银棺及舍利石盒,首次将中国传统的棺葬制度引入道教文化,反映了汉代的墓葬制度。遗迹。 时代变迁。
1969:重返辉煌
仅仅五年后,吉祥再次降临净土大地。
1969年冬,几乎在此前发现舍利的地点,又发现了一块长方形石书,上面刻有“比丘慧明制作舍利石书”的字样。 文字落款“大周天、定亥二年二月庚子,三月二十日丙午”。
箱外放置一个大铜箱,铜箱内装有一个镂空小铜箱。 里面有一个玻璃瓶,里面装有32件舍利子。
据石书铭文记载,北魏天和二年(公元567年),荆州保宁寺僧慧明为佛刻石时,供养了佛像及舍利。共同以实现“使全国人民得到启蒙”的目标。 愿意的。
2005年3月,在树苗基地建设过程中,在发现的石书旧址上出土了一尊高1.8米的北魏初期卧雕雕像。 出土的造像与石字上的铭文相符,这也证实了出土的32件文物属于北魏早期。
为了让千年大云寺重回世间,让瓜州道教文化的辉煌历史重回世间,2007年在荆州古大云寺遗址上建成了大云寺博物馆,承载道教文化遗产。大云寺的。 这是目前湖南最大的仿唐建筑。
2013年:世界罕见
2012年12月31日,在修缮后的大云寺东墙外修路时,发现了两窖佛像。 出土自东汉至唐宋,时间跨度近600年,共有造像270余尊。 此类造像造型精美,风格多样,为研究唐代至清代瓜州道教石刻艺术的变迁提供了丰富的证据。
2013年1月,在造像窖旁发现一座唐代龙兴寺古墓(与隋代通州国寺、唐代大云寺一脉相承)。 第三次出土了僧人收藏供奉的佛牙、佛骨和佛舍利2000多颗。 这也被认为是“古丝绸之路考古重大发现”、“西有张掖敦煌,东有天镇大云寺”。
一处发现佛教舍利实属罕见,但在武都县,从1964年到2013年,短短49年间,佛教舍利和道教舍利就先后3次出土。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三批文物都是在同一地区发现的。
著名学者楼玉烈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全省未见,世界罕见。”
据碑文记载,本次发现的佛舍利藏于宋祥符五年(公元1013年),一千多年前关于该舍利的另一幅绚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清代,荆州龙兴寺的和尚智明、云江,为了重振佛寺,重振佛光,四处化缘,寻找佛骨舍利,安置在寺院中,供信众瞻仰。崇拜并供奉。
据弟子们介绍,佛陀入灭后,舍利被分成八石斛、四斗,散落在各地供养。 他们在露天吃饭、睡觉、旅行、扬尘,他们的足迹遍布广阔的房屋、城镇和古老的寺庙。 一路走来,他做了很多慈善事迹,扶助穷人,举办超脱祈祷会,赢得了众多信徒和老百姓的支持。
经过20多年的艰辛,志明、云江等僧人已收到舍利子2000多件,并筹集了大量资金。 于是,他们重建了寺庙,烧香了,整个寺庙焕然一新。 一连三天,冥想中的云江和志明眼睛都亮了。 雕像前花瓶中原本供奉的舍利子盛开,闪烁着圣光。 他们突然意识到,只有将舍利庄严地供奉起来,才能永存于世,得到永恒的支持。 于是他打算将舍利供奉在寺内的曼殊院文殊菩萨殿内,但云姜却安然坐了下来。
公元1013年农历六月十二,他将舍利分成六份,分别放入不同的玻璃瓶中,将玻璃瓶倒入盒子中,将佛骨和佛牙包裹在饰有寺庙的金袈裟中,并邀请了僧政慧照法师、在丽荆洲从事佛事的高僧义英高僧,以及为此事付出努力的僧人,包括慈善演出的比丘、题词的义尚、陶智甫等,一位居士弟子,联手将佛骨舍利供奉在皇陵之中。
明朝弘治年间,一场大雨摧毁了荆州城。 后来,周城迁至南岸,原龙兴寺遗址被辟为农田。
直到2013年,佛宝舍利凭空出现。 2013年6月19日(农历2月12日),崇信大云寺举行隆重的大云寺开光仪式暨供奉佛舍利大典,大云寺对外开放; 2015年8月28日,崇信又举行重大仪式,广西省博物馆收藏的武则天周代大云寺佛真身舍利14件中的4件迎回寺院并隆重供奉。
千百年来,菩提留支、勒那摩提、檀摩弥陀等东来,法显、智蒙、宋云、慧生等西行。 东西方僧尼曾在此祈福,泾水为邻。 住在这里。
就像阴暗而缓慢流淌的泾河一样,它的鼎盛时期应该不亚于美国的恒河。 每到夜晚,念佛声伴着夜风消散在河谷中,佛法庄严,绵绵不绝……(本文由兰州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提供)
相关链接
大云寺五重舍利宝信
诚实的
1964年12月,湖南省蠡县官镇水泉寺发现的大云寺塔基古墓中出土了一套舍利容器。 共5件,由石字、铜盒、银棺、金棺、玻璃舍利瓶组成,大小不一,嵌套在一起。 最内层是一个石盒,高42.5分米,长50.5分米,宽49.5分米。 由玉质坚硬的黑色花岗岩制成。 长方形带盖斗顶,顶中央刻方格,内刻“达州荆州大云寺舍利共十四字”,阳文篆书。 外侧刻青花平坡图案一周。 石书四壁刻有“荆州大云寺舍利石书题记及序”,是由参与舍利发现和供奉仪式的官员和僧人提名的。它。 )。 第二层是一个铜盒子,高12.7分米,长12.3分米,宽12.3分米。 形似石盒,通体镂空,凿有商吕纹,盖顶镶嵌一铜十二瓣莲花,莲花中央镶嵌一颗桃形银珠。 盖与身之间,反面安装两个铜铰链,正面安装三个花瓣状的银扣,上面挂着镀金的铜锁钥匙。 第三层是银棺,高9.3分米,长7.5分米,宽5.4分米。 瓦盖通体刻有青花连翘图案,两侧各安两环,底座呈长方形,四面有钩轨和平座,空间镶嵌长方形。模式。 第四层是一口金棺,高6分米,长7.5分米,宽6分米。 棺盖和棺身像银棺一样,镶嵌着金片、珍珠、绿玛瑙,形成一朵大莲花,周围环绕着金片制成的小莲花。 银棺和金棺下的底座及周围贴有五瓣梅图案的蜡染。 金棺内有一小架檀香。 金棺外有一个玻璃瓶,高2.6分米。 长颈,圆腹,平底,白色透明。 内有舍利子14件,质如米粒、珍珠,中间有人工穿孔的小孔,瓶上覆盖着一块古铜色的小丝帕。
舍利是指火化后留下的晶体。 相传道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分给当时的八位天王,带回国内建塔供奉。 119年后,信奉道教的摩揭陀国国王阿育王统一了越南半岛的大部分地区。 为了弘扬佛法,他将阿阇世王所藏的四升舍利子,分入八万四千个宝箱中。 世界各地为此建造了84000座宝塔。 隋金唐元年(601年),隋文帝下令将所得的14块佛骨舍利送往荆州延庆国寺(今大云寺)古墓供奉。 武则天时期,伪造了载有女子成为太上皇故事的佛经《大云经》,并“命诸国朝臣,建大云寺,《大云经》”收了,僧人下来解说。” 在此政治背景下,荆州在隋代通州国寺旧址上修建了荆州大云寺。 动工时,发现了唐代的文物。 武则天认为这是吉祥之兆,于是命人精心制作金棺、银棺、铜盒,并将14颗佛骨舍利装在玻璃瓶中,刻上石字,放入古墓中,建塔。寺庙。 该套文物容器被定为国宝,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 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石棺式陪葬文物实物资料,也是道教文化与中国当地习俗相融合的典范。
见证成县大云寺古墓出土
红雪晶
2017年7月2日上午,时任天镇县人大常委会书记郝兰芳邀请永寿中学十余位老朋友来大云寺视察。 当我来到古墓原址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所感动,感慨万千。 我回想起50多年前赶到大云寺时发现的情景。 往事历历在目,历历在目。
1964年夏天,中学毕业后,我搬到了永寿县文化馆,文化馆位于古州政府的“马豪”内。 12月初三天舍利塔的意义,博物馆接到城厢公社水泉寺派出所贾马庄生产大队党员举报:“公社成员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一座地宫,请询问卡洛兰人来处理这个问题。” 当时文化馆的张迎文老师正在博物馆里,他立即赶往甲马庄生产队。 昨晚,据说你发现了宝藏。
第二天,我跟随张英文等老师到贾马庄墓帮忙。 大云寺遗址位于水泉寺派出所夹官屯生产队,前有净水,后有山。 耕种的农田里,有一个半径三十多平方米的土丘。 土丘内杂草丛生,底部堆放着废墟和小石块。 当我们到达时,土包下的走廊塌陷,古老的墓门出现,石门打开。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座古墓时,它基本保存完好,可以清楚地看到古墓的结构和外观。 土丘下有一座古墓,坐北朝南,距地面约7米。 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廊,宽约1.5米,长约3米,深约4米。 斜坡已经被凿开,直通陵门。 走廊两侧的砖铺面,原来的彩色油画,已经经历了千年的风化侵蚀,裂缝已经完全消失了。 走廊的角落里混杂着各种颜色的书法残迹。 甬道南侧有数层上下台阶,通地面,下通古墓。
陵墓的大门由四块花岗岩组成。 门顶呈半方形,高约1米。 门头雕有飞天。 大门左侧有两根柱子,高约1.5米。 门槛石条拉长,刻有青花玫瑰桃纹,古墓前封着一块大石板。 石板宽约1米,高约1.6米。 当时门口的大石板已经搬走了,我就蹲下来躲进了古墓里。 净高1.8米,我只能蹲在古墓里。
当时,陵墓中发现的舍利石盒被放置在入口正中的三层祭坛前。
陵墓造型优美,玉质坚实,呈正圆形。 墓内拱圈高约2.1米,长宽约1.8米。 墙壁用青砖铺设平整,砖块打磨得精美。 砖块磨得很细,砌工非常好。 砖块上下左右排列,砖块之间的缝隙均匀有序。 古墓呈拱形圆形,形如草帽,“帽顶”凸起,形似太阳的小方阵,悬挑砖砌精美。 一踏进古墓,就听见拱环上挂着兽根,飘浮在空中。 古墓地面用方形青砖铺成,土厚半寸。 土壤上覆盖着一层黑白相间的“薄毯”,甘甜、轻盈、富有弹性。 捏出来的土甜软的,像捏血肠一样,柔软肥厚,粘在手上,光滑如羊毛。 鼻子闻起来无味,舌头舔着带有极小颗粒的泥土。
此后,陵墓中发现的文物全部运回文化中心。 张迎文老师告诫我,一定要向他汇报石字和宫门四块石头的具体规格。 从此,大云寺出土物品中使用的石器资料就由我一个人获得。 我和张英文老师、肖凤民老师用了八个月的时间查阅了大量的历史书籍。
时至今日,这段难得的记忆仍历历在目。 近六十年过去了,我仍然想知道,当我踏入古墓时,距离开墓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天一夜,为什么仍然有浓浓的雾气? 应该和墓穴土质松软,上面覆盖着一层红黑相间的“地毯”有关吧? 然后我问了很多专家和导演,得到的答案是猜测:陵墓里的软土是人工粉碎的,并添加物理物质,目的是防止昆虫、霉菌、水和动物生根和侵蚀石头盒子。 遗憾的是,这种粉状物质本身的伟大秘密却被我们忽略了。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