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有“一花开”之前,山上有好多好多的庙

  • A+
所属分类:石雕门楼
摘要

安隐寺后被宋徽宗赐名“净居寺”,成为禅宗曹洞、云门、法眼三派祖庭,而这位流传下“倒插荆”传奇的禅师,就是禅宗七祖,人称青原行思。每一层塔上,都供奉有历代祖师像。将半生心血奉献给这座古寺的体光禅师圆寂后,也被供奉在七祖塔旁。七祖当年倒插成活的黄荆,于这千年中几度枯死,又在高僧住持禅寺,寺院复兴时抽发新枝。在吉州窑窑址周围,有着为数众多的禅宗寺院,只青原山地下,就掩埋着上百座禅寺的遗址。

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很多很多寺庙~

千年前,清源山。

一位名叫行思的禅师,背着行李,站在山南麓的安隐寺前,久久地望着远方。

他正式离开故乡庐陵,抵达曹溪南华寺,向佛教六祖惠能求法。

远远望去清远,到处都是雄伟的田野。

和尚折下身旁最常见的槐枝,倒插在土里,回道:

“等我回来,如果这根刺还活着,我就会在这里扩建道场,弘扬佛教。”

十多年后,当禅师回来时,他看到昔日的小黄荆树,竟然长满了叶子,长得有人那么高,仿佛得到了天地的恩赐。 行思禅师在此驻足,在安隐寺弘法慧能禅。

安隐寺后来被宋徽宗封为“净居寺”,成为佛教草洞、云门、法眼三大宗派的禅宗寺院。 留下“倒刺插刺”传说的禅师就是佛教第七祖,号称清源。 思维。

1/3 七祖道场三宗禅寺

净居禅寺始建于唐代,原名安隐寺。 位于广东九江清源山。 因佛教七祖在此弘扬佛教而闻名,其影响遍及世界各地。

中国佛教有“一花开五叶”的说法,指的是达摩传入中国的佛教“一花”。 随着不断发展,逐渐演变为临济、曹洞、未央、云门等地。 法眼、法眼五宗禅宗风格各异,但同源同旨。

其中三者为清源行寺所传,两者为南岳怀让所传。 行思禅师、怀让禅师都是六祖惠能的弟子。

站在大觉寺山门前,首先感受到的就是风中吹来的水汽。 水声随风呜咽,回头一看,发现身边有一条清澈的小溪。 河水就像一个玩耍的孩子,冲过岩石,有规律的起伏。

突然从城市的喧嚣中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只想在青山秀水间大吸一口空气中的温暖。

一进山门,天王殿前的“曹溪宗”四个大字就冲入眼帘。

虚云和尚年谱_虚云禅师舍利_虚云老和尚舍利塔

大师说,这是儒生王阳明为净居寺题写的墨迹。

左右两棵松树粗如两个人相拥,长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相传为七祖兴嗣所植,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师父指着高高的树干说道:“左边的树有三根枝,右边的树有四根枝,加起来正好是‘七’。其实,一定是上帝的旨意。”

古刹内的建筑围绕着放生池围成一圈,与水中的大雄宝殿倒影相映。 池水颜色清澈碧绿,就像一块温润透明的玉髓。

事实上,这山里的水里充满了太多的灵力,而且放生池里的鱼也异常的多。 它们在水底轻轻地来来去去虚云老和尚舍利塔,“走开就像在和游人一起玩得很开心”。

绕到大雄宝殿一侧,还可以看到放生池里有一口水井。 六角柱座的一半没入水底,“德木井”三个大字依稀可见。

师傅告诉我们,这口井也与七祖行嗣留下的故事有关。

相传兴寺扩建安隐寺时,需要大量木材,但道路陡峭,木材运输十分困难。 三天之中的一天,行寺禅师把负责运木的和尚叫来,让他在寺里打一口哈拉子井。

和尚看似疑惑,但还是这么做了。 结果,行思禅师下山点柴时,袈裟一抖,就把半山的木材经赣水运到了井里。 站在井边的和尚看到河水汹涌澎湃,一根根木头从井里冒出来虚云老和尚舍利塔,用于建造寺庙。 从此,这口井就被称为“德基井”。

虚云老和尚舍利塔_虚云禅师舍利_虚云和尚年谱

漫步佛寺,随处可见写满有趣佛教公案的对联,还有“谁在念佛”、“爱护花头”的提醒。

最奇特的是,净居寺大雄宝殿的匾额上,特意写了一个“堂”字,中间没有“口”。

上师解释道:“这是告诫学佛的僧人,打坐要全身心、用行动,而不是‘言语’。”

七祖道场的禅宗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自七祖行思时代起,净居寺在清代一直出有著名的大比丘尼。 例如石头西迁、清源伟信、晓风达然、耀地大智等,都为佛教寺院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 提光,近代著名禅宗高僧,师从晚清四大尼姑之一虚云法师。 20世纪90年代,担任净居寺住持。 他弘扬遗志,主持重建了七祖塔、山门等多座寺庙建筑。 。

中途,我们转至后山参拜七祖舍利塔。

刚下过雨,寺后山上的路很滑。 道路两旁长满了粗细不一、高低不一的竹笋。 还有一棵很特别的桂溪树。 树枝内部几乎是空的,但叶子却依然郁郁葱葱,郁郁葱葱。

这或许就是生命的奇迹,也是清源山流淌的旺盛生命力的证明。

七祖舍利塔是唐玄宗所建。 历经多年风霜,毁于民国炮火。 现在看到的塔身是体光禅师重建的。

抬头望去,似乎有一股神秘而庄严的气息在流通。

塔的每层都有历代祖先的雕像。 为这座寺庙奉献了半生的体光禅师圆寂后,也被供奉在七祖塔旁。

虚云和尚年谱_虚云禅师舍利_虚云老和尚舍利塔

砖塔外面有一个菜园,有师傅在打理。 农耕与禅宗并重已蔚然成风。

照片来自净居寺法师

另外两侧,有两位七祖传说的见证者:道家井和卓希全。

七祖祖师倒植求存的黄刺,千年来数度枯萎,比丘尼方丈古寺重生时,又萌生了新的枝条。 直到现代,荆树完全被毁。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棵树,是僧人从深山里移植过来的。

一般清源山的黄荆树只有五片叶子,但这却是“维提亚七叶”。

后面的小凉亭里就是卓溪泉。 相传七祖祖师路过此地,手持禅杖倚地,泉水喷涌而出。

泉水绵延千年,我们有幸喝了一口,只感觉清凉的空气依然从颈后流到心底。

站在后山抬头仰望,连绵的群山,像绿色的莲花瓣,倒映着中间的净居寺。 这座寺庙是莲花的心脏,受到清源精神力量的启发,默默回馈山中万物。

2/3 韵律学堂汇合处,景星路口

下山途中,看见一座典雅雄伟的建筑,上书“阳明书院”。

大师特意询问我们要不要去书院考察,可惜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能面面相见,就匆匆离开了。

虚云老和尚舍利塔_虚云禅师舍利_虚云和尚年谱

庐陵的美丽,集中在雄伟的清远。 清源山作为庐陵文化的体现,不仅有七祖佛教传承,还渗透着深厚的儒家文化、书院文化、陶瓷工艺品文化。

唐代,庐陵曾被誉为“正义之邦”。 军事考试人数居全省第一,从政做官的人才不计其数。 有“过江二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节、一使、十里九臣、百步二臣”的美誉。唐宋以来,无数文人墨客所谓“山水甲江西,千寻清碧是清源”,是庐陵人、大文学家杨万里对清源山的最高赞誉。

明清时期的文天祥、黄庭坚也是湖南人,他们都为清源山写下了珍贵的诗篇。

其中,文天祥题写的“清源山”匾额,与颜真卿的“祖观”、黄庭坚、李纲的碑亭并称为清源山四大书法瑰宝。

王阳明任庐陵县令时,首先在净居寺讲授自己的心学。 佛教僧侣与儒家学者交流融洽,不分贵贱。 过了几年、六年,后人把将军殿从庙里搬了出来,成了明天的阳明书院。

那时的清源山,枝繁叶茂,荆棘遍野,杏树遍地。 许多年后,抗战时期,国立第十三小学设在山上的净居寺和山下的阳明书院。 开放包容的芦岭岭,在硝烟之中,再次用坚强的臂膀接纳了她的孩子们。

文字芬芳的弘扬,在这片农田上从未断绝。

3/3 清源山与吉州窑

同样起源于冀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冀州窑陶瓷,也与清源山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代吉州窑工匠烧制瓷器所用的方解石,就产自清远野鸡甘岭。 吉州窑的一个重要窑口——临江古窑,也位于清源山脉的天峪山。

临江古窑于1990年在京九高铁建设过程中发现。 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古窑作坊遗址”。 启功先生亲笔题词。 就连京九高铁也东移200米,投入大量资金。 270亿元。

虚云禅师舍利_虚云老和尚舍利塔_虚云和尚年谱

吉州窑遗址周围佛寺林立,仅清源山下就埋藏着数百座佛寺窑址。 吉州窑工匠与禅宗的关系,如同道教与清源山的关系,既密切又深远。

闻名海外的吉州窑木叶灯,很可能最初是为僧人量身定做的。 吉州窑最著名的代表工匠舒翁、舒娇母女,经常来清源山拜佛。 他们还专门为净居寺烧造佛像、佛瓶,放置在寺内。

据说,舒氏父子制作的佛瓶,夏日盛茶不腐。 工艺简直精湛。

走在清源山下,我仍然无法割舍这里清新的风景和人文气息。

正如黄鲁之诗中所说:“城声入耳,其源为尘”。 清源山犹如一处与世隔绝却又与世隔绝的桃源仙境。 是现代人求之不得的,可以作为避难所的精神花园。

庐陵、清远、净居寺,因气候条件而灵气缭绕,因地理位置优越而山清水秀,因开放而得以多元发展,百花齐放。宽容的人和人。

从寺院弟子们温和的态度来看,这片物产丰富、宝藏丰富的土地,恐怕会走得更广、更远。

参考:

李孟星. “净居禅寺”。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3.12

作者:静态大象

校对:方格

主编:方戈

文化丨艺术丨行走

长按下方二维码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