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半岛传奇□乐升龙
早年,说起阿育王寺,人们都知道这座寺庙位于鄞州包庄的一座大山脚下(这座山名叫“蒲山”)。 但近年来,在这座山的另一边,属于北仑区大七甲溪村的乌什岙,突然出现了一座与名字极为相似的寺庙,名叫古阿育王寺。 据媒体报道,这座古阿育王寺是鄞州最早的阿育王寺遗址。 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 后来,因僧人多,寺院小,又在鄞州包庄修建了新的阿育王寺。 。 乌石澳早期的阿育王寺因年久失修而逐渐消失,成为一片废墟。 由于阿育王寺遗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宗教内涵,2006年12月,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重建。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2008年3月开工建设,2011年12月竣工。
为什么这座寺庙叫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还建有一座被佛教界视为稀世珍宝的舍利塔。 这座舍利塔从何而来?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公元前2世纪)的印度国王。 佛教界史料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阿育王八万四千舍利塔,举行了盛大的佛教仪式。 他不仅精心编纂经典,还派出僧人四方弘法,取出释迦牟尼真身舍利。 他们一天内将它们分成 84,000 个部分。 舍利塔散布在世界各地。 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北方僧人刘萨和(名慧达)闻讯前来寻找宝藏。 当他来到浙东蒲山乌石岙时,忽然听说要寻宝。 听到地下叮当作响的钟声,他祈祷、礼拜、念经、念佛。 三天三夜后,他看到一座耀眼的小塔拔地而起。 惠达得到宝物后,立即就地修道,并建造了一座简易房屋进行祭祀。 这座简陋的房子后来被称为阿育王塔寺。
史料还记载: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晋安帝命阿育王在塔寺内新建宝塔和禅室,并赐僧人数十人看守。 。 南朝元嘉二年(公元425年)和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宋文帝两次下令寺院增建寺院,分拨土地,从而确立了寺院的规模。 。 梁武帝三年(公元522年),梁武帝下令为该寺修建宫殿、楼阁,并赐寺名“阿育王寺”,由此确立了寺名。 南北朝末年,寺院沦为废墟。 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晋文帝杨坚拨款重修扩建。
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保存下来的传奇舍利塔就在宁波阿育王寺。 由此,浙东阿育王寺成为我国唯一一座以“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刹。 寺庙的名声还不够。 令人惊讶的是,古代阿育王寺的“生命”和其当前重建的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
除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寺名外,阿育王寺特别受到佛教界的重视,还因为它的镇馆之宝——珍藏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子的小塔。 塔为四面五层,高1.4尺,宽7寸。 里面挂着宝物,中间是遗物。 这种稀有的宝物总是充满魔力。 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天,一个樵夫上山砍柴,看见岩石上闪着金光。 于是他赶紧走到岩石前,对盘膝打坐的惠达说道。 :“这座山是我的,这夜光宝物也应该是我的。” 说完,他伸手去抓。 惠达急忙道:“这座舍利塔是佛陀赐予的,它可以指向世间之光,照亮世间善恶,不信你就睁开眼睛看一看。” ” 樵夫向塔内一看,发现塔内的珠子是黑色的。 他忍不住摇头。 惠达急忙说道:“你想夺取这件宝物,只是居心不良,你看到的当然是黑色的,如果你能改变主意,那颗珍珠就不再是黑色的了。” 樵夫心想,我怎么能无缘无故得到这件宝贝呢? ? 想到这里,他蹲下身子,再次环顾四周,发现那颗珠子已经变成了蓝色。 他又想,这东西确实奇怪,但我这个樵夫拿去也没用。 想到这里,他再次看向塔身,只见那颗珠子已经变成了绿色。 这一次他是真的服气了,连忙跪下行礼三拜。 慧达见状,高兴地说:“施主只是想成为家里的一份子,他是个好人,如果能做好事,积德行善,将来一定会富贵有势!” 樵夫听了,赶紧向和尚请教。 慧达道:“你是第一个,凡是见过舍利塔的人,都是有缘成佛的。如果你能帮助贫僧早日护塔建寺,你将有无量功德,功德无量。”一定会变得有钱有势,如果你有心帮助贫僧保护舍利的话,不妨再去宝塔看看。 樵夫再一看,塔内的舍利子已经由绿转红,闪闪发亮。 这位樵夫后来成为古阿育王寺著名的“七佛”之一。
乌石澳古阿育王寺现存的珍贵文物有永剑岩、利宾菩萨骨塔、七佛池、甲索石等。 有一个地方是舍利塔从岩石系统中出现的地方。 岩石上建有一座水泥亭,名“瑞英亭”。 岩头从侧面看像一尊雕像,昂首供奉。 被称为“应塔神”。 是阿育王寺十景之一。 一。 利宾菩萨骨塔是慧达大师的坟墓。 塔上碑石横立,名为“西晋创始人利宾菩萨塔”,为清末学者、书法家曾熙题写。 塔后有石亭一座阿育王八万四千舍利塔,雕工精细。 亭柱上刻有这样一句话:“千山薄霜叶薄,万谷雨花肥”。 相传,七佛池是一座圆形水池,是“七佛”沐浴在寺院中的一座,有精心保护的宝塔。 水清澈见底,无论严寒酷暑都不会干涸。 袈裟石是山中一块黑色的大石头。 石头上的袈裟图案清晰可见。 有诗曰:“土石无情,亦可以为袍”。 也是古寺十景之一。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