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中新社福州9月5日电:圆应大师为何“属世”?
——独家专访福建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本性法师
中新社记者 刘克庚
今年是中华爱国伟大僧侣圆应诞辰144周年。 此前,圆应大师与佛教中国化研讨会与交流曾在福建省福州市、宁德市古田县举办。 国内外近百位佛教界人士、专家学者共同纪念圆应法师的历史事迹。
元婴大师为何说“属世”? 中国佛教协会海外交流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圆应法师研究会会长本性法师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来解释这一点。
访谈实录总结如下:
中新社记者:佛教界为何以“圆应大师与佛教中国化”为主题,就圆应大师的思想及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弘扬进行讨论和交流?
本性法师:当今社会,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佛教界也在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出路。 元婴大师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圆应法师(1878-1953)自1928年起连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连任七届,后成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 他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佛教领袖。 大师一生继承创新,为推动佛教中国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圆应大师(中)与弟子明阳禅师(左)、赵朴初居士合影。福建省圆应大师研究会供图
中国佛教协会评价他:圆应法师为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奉献了一生。 他是现代佛教中国化的创始人和实践者,是现代中国佛教爱国主义和宗教信仰的旗帜和典范。 这体现在他抵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传承中华文化、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传统佛教组织和制度现代化、促进佛教界团结合作等方面。
“国家存亡,人人有责;佛教兴衰,信徒有责”。 “爱国是做人的天职”。 “如果你热爱宗教,你就必须爱国。” “老百姓所做的一切,都是对老百姓有利,对老百姓有利的。”佛教徒就应该这样做。 这是成佛的根本,也是一切善行的第一。”……在师父的一生中,“出世时,流下忧国的泪水,永远住在山里”。 。 《感悟诗》、《大慈大悲、大无畏、大无私》,有很多关于佛教中国化的思想亮点。
清末民初,灾害频发,圆应法师发起募捐赈灾。 九一八事变后,他坚决抗日,成立僧人救援队,并与弟子明养法师前往南阳发起“一元救国运动”,为抗战筹集资金。 资金; 新中国成立前夕,法国朋友劝他去南阳,他拒绝了,坚持留在中国。 “我是中国人,生在中国,死在中国,我永远不会去其他地方。”
大师一生追求和平,维护和平。 访问南洋期间,他在新加坡工商学校发表《佛教精神》演讲,指出:“你也有慈悲心,我也有慈悲心。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慈悲心,慈悲心,则世间无苦,一切皆成。乐观,不就是不求平安,而得平安吗? 1952年10月,圆应法师在亚太地区和平会议上发表题为《佛教徒团结起来,争取和平、保卫和平》的演讲:“我们佛教徒既然是佛弟子,就应该行佛事。什么是佛教?”善行?这个伟大的和平运动真是佛行!和平是可以实现的,全世界人民都可以摆脱战争的痛苦。所以我们每个佛教徒都应该做这个和平运动。伟大的佛行!” 由于他在佛教界的崇高声誉和地位,他的立场和言论对当时的佛教信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圆应法师为佛教中国化激发了无穷的历史启示和无穷的榜样力量。 举办“圆应大师与佛教中国化”研讨会,对于推动新时代佛教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和启示。 铭记伟大上师的一生和事迹,对当今的佛教徒也是一种启发。
▲2022年6月10日,“圆应法师与佛教中国化研讨会暨交流活动”在福州举行。颜南月 摄
中新网记者:在世界宗教史上,佛教中国化堪称“本土化典范”。 佛教中国化的内涵是什么?
本性法师:印度佛教的中国化是非常典范的,体现在佛教的教义、组织、制度、仪式、风俗、艺术等方面的中国化。佛教的中国化是深层次的、系统的,是佛教的中国化的结果。佛教与中国文化、国情、社会国情不断融合。
例如,理论上圆瑛大师舍利塔,中国佛教有八大教派,是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体。 在组织制度上,有“妈祖筑丛林”、“百丈立明章”; 在政治上,有“不服从国家领袖圆瑛大师舍利塔,则难以立法”的教诲,文章中不忘祝愿“国家基业长存”; 在经济上,有“农禅并重”; 佛像的雕刻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 修行方法有华夏祖先创立的禅法,如花头禅、念佛禅等。
佛教中国化的程度,决定了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程度,决定了佛教积极因素发挥的程度,决定了佛教护国利民的程度,决定了佛教弘扬社会主义的程度。被健康地传承下去。 历史证明,这不是主观判断,而是客观规律。
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的过程。 一方面,佛教积极融入和吸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另一方面,丰富和丰富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这两个方面紧密相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各有美、同美同美的双向文化互动、促进文化融合的过程。
中新社记者:为什么说圆应大师出生在宁德却属于福建、属于台湾、属于中国、属于世界?
本性法师:十九世纪末以来,随着大量华人不断移民到世界各地,中国佛教也不断向海外传播。 清末民国时期,佛教在华人聚集的南阳、港澳台地区迅速发展,时至今日已传播到包括欧美在内的世界几乎每一个角落。 。 圆应法师是中国佛教影响世界的开创性进程的代表人物。
曾到福建、浙江、北京、天津、台湾等地讲学,并远至东南亚。 他所倡导的“大慈悲、大无畏、大无私”的精神对东南亚及台湾、香港、澳门的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至今仍代代相传,法脉繁盛。
大师的弘法活动已遍及海峡两岸。 其弟子慈航禅师、白胜长老驻台多年。 慈航禅师创办台湾第一所佛学院。 他的弟子和学生已成为台湾现当代佛教的中坚力量,不少学生已散布到世界各地。 慈航禅师圆寂后,肉身坚不可摧,成为台湾第一尊全身舍利。 白胜长老多次当选为台湾“中华佛教协会”会长。 其弟子、弟子、学生、弟子遍布台湾及东南亚地区。
1907年,圆应法师首次前往南洋,从此与南洋结下深厚的缘分。 1948年,71岁的他最后一次南下。 41年间,他因不同原因七次前往南阳,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多。 每次到南阳,都会以讲经弘法为辅。 他在南阳地区播撒佛教种子,广结佛缘。 他是南阳汉传佛教的创始人。 为发展做出贡献。 他曾担任住持的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现已成为东南亚最具影响力的华人佛教寺庙之一。
在圆应法师的影响下,众多弟子不断向海外传播佛教,不断扩大中国佛教在海外的影响和传播。 除白胜长老、慈航禅师外,明阳法师还曾出访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韩国、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多次; 我还在泰国建立了大乘佛教研究中心,在美国建立了中国佛教国际文化教育中心。 我们致力于南北佛教交流和东西方文明对话,促进中国佛教的国际交流、合作与发展。
▲2013年10月19日,福建省古田县举行纪念圆应大师诞辰135周年暨圆寂60周年纪念大会。中新网叶茂 摄
中新社记者:当前,如何进一步弘扬元婴文化,推动佛教中国化、两岸融合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发展?
本性法师:圆应法师的佛教中国化思想和实践,是佛教界的宝贵财富。 中国佛教有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对外交流三大优良传统。 圆应大师是弘扬这三传统的引领者和践行者。
学习他农、禅、其他并重的思想,加强信仰和道教建设,以戒为师,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提倡勤俭节约。 ,戒铺张浪费,绿色低碳。 圆应法师进入宁波天童寺时,宣誓“十二不”:不贪名、不争利、不自私、不欺诈、不不安全、不懈怠、不畏强、不欺凌、不争功、不争名。不推卸责任,不偏袒,不无理取闹。
学习他的学术研究思想,要提高佛教界的整体素质,加强思想、理论、学风建设,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时代进步的新阐释,充分发挥佛教的作用。发挥佛教的积极因素。
学习他的对外交往思想,要充分发挥祖宗、祖辈的优势,加深出家、受戒、师长、同学、同修之间的友谊,促进信仰共鸣,加强与台湾的交流,助力海峡两岸同胞精神融合; 加强国际交往,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
发挥圆应大师的佛教人脉,为圆应大师搭建文化平台,应该是弘扬圆应大师精神的重要举措。 大师出生地故居位于宁德市古田县段上村,山清水秀。 有一所是大师就读的私塾,一所是他捐建的小学。 若能将这里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两岸交流基地、大师文化研究培训传播高地——圆英书院,必将受到海内外佛教界的欢迎。
当前,坚持推进佛教“中国化”,既是弘扬中华佛教优良传统、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佛教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自身责任发扬中华佛教之声,弘扬文明。 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下,圆应法师和其他爱国僧侣开创的南洋佛缘需要传承和发扬。 (超过)
受访者简介:
▲中新网王凤涛摄
本性大师,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人,毕业于中国佛学院、斯里兰卡克拉尼亚大学研究生院。 现任中国佛教协会海外交流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佛学院院长。 曾任莆田光化寺住持、福州开元寺住持、福建省圆应大师研究会会长等。出版中、英、韩文专着10余部,其中包括《中国禅宗五宗概论》 》、《中国汉传佛教四禅法概论》、《中国禅宗跨国与跨国界》、《佛教与东西方文化》。 曾受邀在欧洲、美洲、东亚、南亚、东南亚等世界各地讲禅三十多场。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