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晚年,大师被尊称为“楞严座大师”。 他对佛头顶《楞严经》的研究和分析,在近代是罕见的。 《楞严经》是中国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 它是“教理本质的精髓,一代佛法的精髓”。 其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篇》是大势至菩萨遵照佛陀教诲的本意。 引进“难佛三昧”法门,达到开悟入定的目的。
在《楞严经》中,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请诸菩萨、大罗汉说出自己初心成道的方法,让阿难尊者和大众选择。 作报告的大菩萨、大罗汉有二十五位,大势至菩萨是第二十四位作报告的。 他所提出的“难佛三昧”法门,是净土宗的根本基础。 在这一章的最后,大势至菩萨说:“我本初,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辱,今在世间,能受佛名。世人,归来。”到了净土,佛问圆满时,我没有办法,六根俱收,以清净心,相继入定,这是第一个。” 上人在他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满篇讲义》中对此是这样解释的:“世间人说念佛只是口念,这是不真实的。说是有意识的念头,也是不真实的。能念佛的心,是圆满根真性的仙心。” “……此念佛,是第一决。其意思是,因地心,而得无生灭性的本觉圆瑛大师舍利塔,然后修行证悟。”以圆满果为基础。” 然后他说念佛的人必须具备“三资格”和“三智慧”才可以回来。 净土的条件。 如果说大师在1913年是通过阅读永明、莲池两位祖师的著作而萌生了对净土宗的信仰的话,那么经过他长期不断地研读《楞严经》,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中他在《念佛成道篇》中得到了净土法门的源头,为他禅清双修、住净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师出家不久,就到常州天宁寺学习、听闻《楞严经》。 当时他只有24岁。 从此,他潜心研读《楞严经》长达八年之久。 1920年,他在北京广济寺首次讲授《楞严经》。 从此,他一生讲经十三次,每次讲经都有新的发明。 1940年开始撰写《楞严经讲义》,并于当年编成《楞严纲》。 1945年,他在上海圆明讲堂创办“楞严学派”,招收全国学僧32人。 学校系统地教授《楞严经》,白天讲授,晚上写作。 他还参加繁琐的法律活动和社会活动。 其间,他两次前往南阳圆瑛大师舍利塔,为抗日救亡筹集资金并讲学。 直到1951年,《楞严经讲座》才完成,历时40多年。 他曾在《楞严经讲义汇编》中写道:“《楞严经讲义》已圆满,弘扬大法需要未来圣贤。” 可见,大师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来研究阐释《楞严经》的奥义,同时,也是他大力弘扬净土、提倡念佛之法的时期。 可以说,两者是同时进行的。 其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篇》之外,一定还有更深层次、更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发现。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