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记忆)五台山塔院寺

  • A+
所属分类:石雕门楼
摘要

五台山塔院寺是以塔命名的佛教寺院。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白塔、藏经楼,以及禅堂院、文殊发塔院和山海楼、伽蓝殿、祖师殿等。塔院寺中最值得介绍的是两塔,即大白塔和文殊发塔。明万历壬午秋,寺僧又按图刻石,供奉在大白塔下。此外,塔的下层塔殿内,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王菩萨像。

景州舍利塔_塔湾舍利塔的寺院_景州舍利塔的传说

五台山塔院寺是一座因塔而得名的佛教寺庙。 因寺内供有释迦牟尼舍利塔、佛足碑和教主文殊菩萨的发塔,被佛教信徒视为圣地。 由于释迦牟尼舍利塔具有藏式风格,造型优美,且位于台怀镇中心,周围寺庙林立,因此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首五台山的象征。

景州舍利塔的传说_景州舍利塔_塔湾舍利塔的寺院

历史上,塔院寺与旁边的显通寺原为一寺,这就是原寺的塔院。 明万历七年至十年(公元1579年—1582年),寺院重修,与显通寺分离,成为独立寺庙,名塔院寺直至今日。 。

塔院寺平面呈方形,占地15600平方米。 全寺有殿堂120余间,大致可分为左、中、右三个院落。 有两个入口,一是万佛阁旁的南正门,二是显通寺钟楼下的东门。 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白塔、佛经塔,以及禅堂、文殊法塔、山海楼、伽蓝殿、祖师殿等。 天王殿内供奉观世音菩萨像,其后立有雕像碑,再供奉护法韦驮像。 两侧塑有四大天王雕像。 大雄宝殿又名大悲长寿殿。 殿内塑有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像,两侧为十八罗汉。 主殿内悬挂有清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清汉山水”匾额、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揽妙芒云”匾额、嘉庆皇帝亲笔题写的“尊胜法楼”匾额。大厅。

塔湾舍利塔的寺院_景州舍利塔的传说_景州舍利塔

藏经阁,又称藏经阁、藏经阁,位于大白塔后面。 藏经楼为二层楼房,面阔五开间,内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迦叶佛等九尊佛像。 中心上方,悬挂着一块木匾,上面写着:“两塔中仅存的一座,一旦建成,必将被毁。俗话说,若寻舍利、丝发,不识文殊及世尊。” 是清朝乾隆皇帝所撰。 两塔指的是佛舍利塔和广殊法塔。 有人推测,文殊塔当时已遭破坏,故有“两塔仅存一塔”之说。 牌匾上的字体丰润端庄,又不失美观。 它们是非常珍贵的书法艺术品。 楼内还有著名的转轮藏。 转轮藏为木质六角形经架,高十余米,共三十三层,高约三十米。 顶层周长十一米半,底层周长六米半。 ,形成上大下小的形状。 每层又分为若干小格子,用于放置经文。 最底层有一个转盘,由人力驱动,可以来回运行。 因此,制作了这种轮子收藏品。 根据佛教理论,转轮教经可以为山上礼佛的人消除灾难。 转轮圣王在佛教中象征着“法轮常转”。 由于上面放有很多经文,僧侣和信徒每次翻动它时,都象征着重新诵读经文。 目前,藏经阁内藏有汉文、蒙文、藏文等多种文字的经书2万多卷。 其中宋代至清乾隆时期的经文2000余卷,为国家善本。 五台山各寺院收藏了历代大量的佛经。 所编经中,有二部经、二部宾嘎经、二部七煞经、二部经。 藏文《藏经》两部、《大正藏经》一部及单卷数部,共十二卷,三百三十种,三万九千八百二十卷。 此外还有藏文、日文和血书等手写的各种经文。 这些经文是研究我国佛教理论的珍贵资料。

塔院寺最值得一提的两座塔是大白塔和文殊塔。

景州舍利塔的传说_塔湾舍利塔的寺院_景州舍利塔

大白塔全称是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又称大悲长寿塔。 据记载,唐代以前这里曾有一座二层八角塔,后毁。 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又建藏式石塔。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建大白塔,大白塔内藏有元代石塔和释迦牟尼舍利塔。 大白塔高56.4米。 塔基呈方形,砖缝均用米浆和石灰砌成。 塔身各部分粗细相间,造型优美。 塔身表面呈白色,形状如藻花瓶。 塔板、宝珠均饰有铜饰。 塔上有一个风磨铜瓶,高5米,覆盖盘面两米多。 上面悬挂着252个铜铃。 风一吹,就听见声音。 令人愉快的。 白塔的中层有三座塔殿,塔内供奉着三位大师的铜像。 据佛教传闻,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圆寂,其尸骨被炼成舍利八万四千颗。 阿育王用五金七宝建造了八万四千座佛塔,分布于广大世界。 每座塔都包含一件遗物。 五台山的塔叫慈寿塔,是中国十九塔之一。 现存的大白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 其前身是元剑石塔。 相传阿育王修建的布施塔就隐藏在白塔的腹中。 明永乐五年,朱棣命宦官杨胜重修塔,并开始建寺。 明万历七年,李太后命太监范姜、李友重建。 万历神宗七年诏建大塔时云:“该塔在九峰前,山中央景州舍利塔,自塔基至黄泉,高二十一尺,二十尺。”周长五尺,形如藻瓶,十三级,瓶高一至六尺,镀金,盖周长七尺至一尺,悬垂饰。腰带,县里有金钟,还制作了金、银、玉等佛像,以及各种杂宝,收藏起来。造像写经,云聚如云,收为藏品,仁武十年秋,工程竣工,还包括寺院的经塔、佛堂、藏轮禅修室,没有准备好。” 官员。 财政部纪典大学学者张居正奉命题词记载此事。

须弥座南面有浅洞三处。 右侧洞内立有佛像石碑,石碑上刻有释迦牟尼双足印。 这是佛陀的圣舍利。 石头上刻的佛脚印长50多厘米,宽20多厘米。 足中央绘有千辐轮及宝瓶、鱼、剑等图案。 碑底刻有文字,说释迦牟尼佛涅槃时,对弟子阿难说:“我将最后一次留下这些脚印,示给一切众生。” 唐僧玄奘去西域取经时,也带着佛脚印。 回来。 唐太宗下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于宗庙。 明万历年间壬午秋,寺僧按图刻石,供奉于大白塔下。 左侧洞内立有康熙年间建塔碑刻。 塔檐和腰部悬挂风铃,塔顶和塔底共252个风铃。 每当微风吹过,风铃叮当作响,悦耳动听。 此外,塔下殿内塑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等塑像。 塔殿外的走廊里,有一百一十五个铁法轮。

塔湾舍利塔的寺院_景州舍利塔的传说_景州舍利塔

文殊塔,又称文殊塔,高7米,位于大白塔东侧。 据说,早在北魏时期,文殊菩萨为了弘扬佛道平等,化身贫女到寺庙乞食,然后留下一把金毛。 很久以前,塔院寺每年春三月都会设“无盖集斋”,即不分僧俗、不分贫富、不分男女老少。和年轻。 每个来的人都会吃同样的饭菜。 饮食。 有一年,举行了一次开门斋戒。 斋戒钟声响起,人们纷纷涌向塔寺。 有个乞丐女人怀里抱着一个孩子,身边还拖着一个孩子。 一只狗跟在她身后,她也跟着人群。 进入寺庙。 她挤了上前,对正在分菜的苦头和尚道:“我有急事,你先分给我吧。” 苦头和尚给了她三顿饭,包括她的两个孩子。 可怜的女孩接着说:“狗有生命,所以应该给它一份。” 和尚无奈又给了他一份。 不料,可怜的女孩又说道:“我肚子里有孩子了,还需要分享食物。” 苦头和尚怒道:“我肚子里的孩子还没出生,我就要和你分享,你太贪心了!” 可怜的女孩随即做出了判断。 :“众生平等,腹中的孩子也是活的。” 然后从袖子里掏出一把剪刀,剪下一把头发,放在书桌上,吟唱着一首诗:“苦瓜苦到根景州舍利塔,瓜甜到我了。”跨越三界,却被师尊嫌弃。” 说完,他一跃而起,变成了文殊菩萨,他牵着的狗变成了神狮,两个孩子则变成了天童。 苦头和尚恨自己对待别人不公平。 他以为他是乞丐,随口骂了他一顿。 结果,他得罪了菩萨。 他确实有一双不认识圣灵的眼睛,所以他拿刀把自己的眼睛挖了出来。 后来,在菩萨出现的地方建了一座宝塔,将菩萨留下的头发放在里面作为供养。 《清凉山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大塔东侧,文殊菩萨昔日化为贫女,头发藏于此。万历年间,道士元光重修。头发看起来像金色,而且因人而异。” 从这个角度来看,看似如此的加速其实是一个神话。 文殊发塔高两米多。 虽然不如大白塔雄伟,但由于供奉着五台山教主文殊菩萨的头发,前来朝拜的僧侣和香客络绎不绝。

五台山塔院寺东侧还有一座高塔式建筑。 这座建在石洞顶上的三间建筑,明代称清风阁,清代改为青龙楼。 其形似古城楼,底部为四层砖结构。 呈筋骨组合状,上部有木亭,高度与塔院寺西侧山梁相近。 塔院寺西侧有山脊环绕,东侧却显得空旷。 青龙塔的建造是为了创造东西对称,弥补东侧自然环境失重的不足。 这座山谷中的高楼,名叫“山海楼”。 建筑东侧长廊尽头雕刻有“山、云、水、月”四个大字,有化虚为实的效果,托起优美的形象和意境。 站在楼顶,凭栏四顾,杨林街沿线的寺庙建筑群尽收眼底,情景十分亲近。 塔院寺山海楼是一处高空观赏场所。 1948年,毛泽东、周恩来等东渡黄河挺进河北省时,途经五台山时曾下榻塔院寺。 如今,塔院寺方丈院已辟为毛主席路官邸陈列馆。 有毛主席、周总理、任祖石同志的卧室。 内部陈列着当时的床、桌子、凳子、笔和墨水的复制品。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