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吴越五朝(907-979)鎏金阿育王塔,2001年浙江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现为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15年前的3月11日,全国30多家媒体蜂拥至杭州,目的只有一个:挖掘雷峰塔地宫。 考古界和媒体对这座千年古迹充满期待。
看到记者如此热情,住在附近的一位老人忍不住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塔里什么都没有了,值钱的东西都被盗墓贼抢走了,塔倒塌后,白娘子就被抢走了。”也离开了。” 是的。”这句话也得到了附近几位居民的认可,他们坚信考古人员此行不会有什么发现。
没想到结果却出现反转。 这次行动卓有成效,发掘现场充满惊喜。 经过18个小时的发掘,考古人员终于从已打开的雷峰塔地宫中取出了51件(组)珍贵文物。
当时担任发掘工作领导者的李玉新(现任浙江博物院文物部主任)在《清理雷峰塔地宫》一文中详细记录了重点出土文物。杭州”并指出,许多珍贵文物为首次发现,有的为首次发现。 最早的同一主题。 其中以纯银阿育王塔为代表,内有金棺供佛海螺发髻。
▲吴越五朝(907-979)鎏金阿育王塔。 左边是刚刚出土的佛塔。 右侧是当前状态。
这座阿育王塔由纯银制成,部分镀金。 历经千年,依然完好无损,熠熠生辉。 透过塔周围的镂空部分,可以看到盛放佛陀海螺发髻的金器。 金块被包裹成棺材状。 据有关文献分析,金棺内应装有吴越王钱楚所供奉的佛海螺发髻。 但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和对宗教信仰的尊重,鎏金塔的金棺至今尚未打开,是否含有佛陀的海螺毛舍利也未得到进一步证实。
至于雷峰塔,内有佛像金阁、象征“金棺银棺”的阿育王塔是吴越王修建的塔的核心。
雷峰塔始建于997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 1924年9月25日下午倒塌,地宫于2001年3月11日发掘,内有金棺和纯银供佛发髻的阿育王塔。 三天后再次出现在世界上。 千年的别离转眼就过去了,人和事都如浮云般溜走,只剩下精美的器皿。
15年前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的鎏金阿育王塔,是我们想象和建构历史的有力渠道之一。
▲刘杜《雷峰夕照》轴(局部)清代(1644-1911)纵182.7厘米,宽45.9厘米此图描绘的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景色
▲1924年以前被烧毁的裸露砖砌雷峰塔
▲1924年,雷峰塔倒塌。 很吵而且布满灰尘。 砖块上大多刻有佛经、佛像。 上万人上山捡砖,警察也得上山维护。
▲2002年10月25日,雷峰塔重建竣工,“雷峰夕阳”再现
令人震惊的发现
2001年3月12日凌晨5点,连续工作18个小时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家丽却丝毫不觉疲倦。 在雷峰塔地宫发掘现场与队员合影后,他依依不舍。 ,然后走进了杭州市湖蜀路的永和豆浆店,打算在这里等待天亮。 一进门,服务员就认出了他们:“你们不是电视里挖雷峰塔的专家吗?你们真厉害!”
“我很高兴。”郑嘉利回忆起当时的心情。
时间回到两天前。
▲雷峰塔地宫考古发掘现场
3月10日深夜,浙江省考古队队员从雷峰塔工地返回。 队长李雨馨带领大家烧香。 这并不是迷信,只是为了祈求明天地宫的发掘。
3月11日上午9时,地宫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时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金彦现场主持发掘。
地宫位于塔基中央塔心室下,保存完好。 塔心室正中有一大坑。 坑底有一块破碎的盖板,面积约0.9米×0.9米,距首层平面2.6米。 盖子上有一块重约750公斤(1500磅)的巨石。 拆除巨石已成为当务之急。 考古队带来了铁链和卷扬机来抬起巨石。 据说这种卷扬机能够承受3吨的重量。
▲2001年3月11日上午9点,杭州雷峰塔遗址地宫的发掘开始。地宫入口用一块方形石板封住,上面压着一块据称重达750公斤的巨石。平板。
9点20分,现场突然传来一声巨响,震惊了所有人,包括电视上正在观看直播的观众。 经检查,发现是卷扬机出现了问题。 当巨石被举起约1米高时,突然滑落。 幸运的是,下面插了一根钢管,地宫盖没有被损坏。
11点17分,盖子被揭开。 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用衬有木头的铁棒松开周围的盖子。 揭开盖子后,地宫的入口就显露出来了。 只见,舍利子的铁盒就放在了地宫的正中央。 铁盒下叠放着大量铜钱,混杂着玉钱、玉龟、珠子、玛瑙摆件、铜镜、银臂章等物,象征着供奉舍利的“七宝”。 铁字外地宫的空隙里,堆满了鎏金铜佛像、银带、玉观音像、玉童像、鎏金木座、漆镯、铜镜、铜钱、丝织物、经书等。其他文物,地宫内壁饰有小佛像、毗沙门王像和圆形穿孔银饰。
由于地宫很小,而且文物层层叠叠,清理起来非常困难。 现场考古队计划拆除地宫西南墙。 下午3点左右,著名考古学家徐萍芳赶到现场,证实该方案可行。 李雨欣和考古队员沉月明、孙国平、彭必平从下午3点开始拆除砖墙,一直到第二天凌晨。
▲地宫打开后的情况
▲出土的铁字
3月12日午夜左右,地宫最大的文物——铁汉出土。 为了防止铁字底部脱落,他们先用木板支撑底部,然后在周围绑上绳子。 一组人从下面把它举起来,另一组人抓住绳子把它举起来。 他们小心翼翼地把它搬出了地宫,然后搬到了一直在外面等候的车上。
凌晨2点,考古队将文物运送至浙江省博物馆洞穴仓库,随后返回施工现场。 凌晨3点,考古队全体成员在现场合影留念,现场发掘结束。
3月14日晚7时许,在浙江省博物馆狭小、闷热的窑洞仓库里,这封铁信被打开。 人们首先小心翼翼地解开铁信上的绳子,除去铁坨上的锈迹。 时任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赵峰清理了粘在底部的丝织物。
19时42分阿育王舍利塔,在曹金燕主任的协调指挥下,李雨新、沈粤明、孙国平、郑家丽屏住呼吸,将覆盖铁字底板的盖子垂直掀起,移至一旁。 “过程很顺利,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困难。”
期待已久的铁字被打开,金色的塔楼耀眼地映入眼帘。 由于早年铁字进过水,所以佛塔的底部沾满了锈迹,但上身却光鲜亮丽,完好无损。
至此,铁字内金棺托佛海螺发髻的纯银阿育王塔终于在千年之后重现人间。
塔中魔法塔
这座阿育王塔由鎏金银制成,由纯银锤打成型,铆焊为一体。 是吴越国末代国王钱楚(音chù)专门为雷峰塔修建的。 它由底座和塔身组成。 它由三部分(内置金塔)和塔顶三部分组成。 塔保存完好,塔上刻的佛教故事是已发现的阿育王塔中最清晰、最全面的。 它们是研究阿育王塔的珍贵资料。 这座塔的完整程度在我国也是罕见的,体现了吴越国工艺的最高水平。 如今,这座银塔作为国宝级文物,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阿育王塔高35.6厘米,最宽处12.6厘米,重1272克。 底板、底座、塔身、顶盖、山花蕉叶、塔刹、相轮、金棺等部件均经锤打成型,然后拼接安放为一体。 底座为方形底座,宽12.5厘米,高4.2厘米。 它由下面的银板保护。 两侧各有5棵菩提树,4尊打坐佛像,彼此间隔开,可见释迦牟尼在树下成佛。 场景。 塔正面呈倒梯形,宽9.5至12.6厘米,高9厘米。 四个侧面的圆拱形佛龛上刻有佛陀本生故事的图画。 迦楼罗。 金翅鸟梵语称为“迦楼罗”,是护法“八龙”之一。 四个角各面的山花蕉叶分为上下两层,共16幅。 它们以连环画的形式,生动地反映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出家、出家、悟道、教化等内容。 四个角各有一尊迦楼罗。 塔顶由塔杆、五重相轮和顶上的摩尼宝珠组成。 阿育王塔以前曾出土过,但大多是铜、铁制成的。 这是这座塔第一次由纯银制成。 塔上的故事雕刻十分生动逼真,工艺精湛,为研究阿育王塔的起源和主题提供了新的资料。
▲塔顶的塔刹和相轮
▲吴越五朝(907-979)鎏金阿育王塔(局部)
▲塔身四面的拱形佛龛,刻有佛陀本生故事的场景,每面一个,一图一景。
阿育王是古印度的一位国王。 他在位的时候,杀了无数人。 看到战争的惨状后,他悟出了良心,皈依了佛教。 他在世时制定了佛陀舍利塔的造型,称为“阿育王塔”。 因此,“阿育王塔”之名是中国墓葬制度的特殊形式,是佛教名词。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舍利安葬制度逐渐与中国传统丧葬习俗融为一体。 将装有舍利子的棺材放入舍利信中,然后将舍利信放入地宫中。 同时,还包括支撑舍利的财物,供品通常有金、银、琉璃、玛瑙、水晶、珍珠、珊瑚、红宝石、蛤等不同质地,称为“七品”。宝藏”。 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铁字里就有这样的“七宝”供品。
但出于保护文物、尊重佛舍利的考虑,这座镀金银质的阿育王塔至今尚未开放。 既然没有打开,怎么知道金塔里藏着佛舍利呢? 事实上,在当时雷峰塔地宫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就有《华严经跋》的碑刻。 碑文是钱楚的手迹,记载了这座塔。 里面藏有佛祖的发舍利,碑文还记载,雷峰塔最初是钱楚为了纪念难产而死的贵妃而建的,所以雷峰塔的原名是“皇妃塔”,因此,千年塔名之争,随着这块碑文的出土而结束。
▲塔顶四个角铺满了山花和蕉叶。 每个角又分为两侧,每侧又分为上下两层。 它们被锤打并雕刻有佛教故事的场景。
李雨馨曾在文章中说:“雷峰塔是吴越王钱楚为供奉佛陀螺髻发而建的,从塔身雕花的缝隙中,人们确实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口金棺。” 。 金棺银塔的意义相当于“金棺银棺”,是埋葬佛舍利的最高标准。 “螺髻(螺髻阿育王舍利塔,指佛头顶上的头发向右转,形如贝壳)”是一种舍利。 舍利,翻译为梵文,指火化后的遗骸。 通俗地说,就是佛牙、佛发、佛爪、佛冠、佛眼、碗、瓶、杖等一切圣物、舍利都可以视为舍利子。 陕西此前已发现佛发舍利,雷峰塔地宫的发现是佛发舍利在国内的第二次出现。
这座内有金棺的阿育王塔是雷峰塔的崇拜核心。 也是历史上被誉为“东南佛国”的吴越国繁荣的集中体现。 当神奇的塔中塔“金银阿育王塔”展现在世人面前时,历史的画面逐渐清晰起来。
▲宁波天一阁内藏有吴越忠王钱洪初雕像
五朝十国末期,吴越国佛教盛行。 吴越国开国君主钱邈早年在没落时得到浙江临安东天目山昭明禅寺法济尼的帮助,因而对佛教怀有一颗感恩之心。 建立吴越国后,在全国弘扬佛教。 这种佛教修行从钱苗一直流传到末代国王钱楚。 钱楚一生信仰佛教。 统治浙浙期间,在京师杭州重修灵隐寺,创建永明禅寺(今净慈寺),修建六和塔、保俶塔、雷峰塔等,还修建烟霞洞、慈云岭、天龙寺、飞来峰等地是南方罕见的石窟造像。 可以说,在他当王的三十年间,吴越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南佛国”。 钱楚崇佛最著名的事例,就是效仿印度阿育王,建造了八万四千座(对于佛教来说数量非常大的)阿育王佛塔。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